首页 资讯 正文

揭秘黄瓦财神庙:为何覆琉璃瓦

体育正文 281 0

揭秘黄瓦财神庙:为何覆琉璃瓦

揭秘黄瓦财神庙:为何覆琉璃瓦

鼓楼东二三百米处,北锣鼓巷南口东侧(dōngcè),有一座财神庙。硬山(yìngshān)式建筑,三间北房,殿宇虽然不大,屋顶却用明黄琉璃瓦覆盖,起五脊,主脊有鸱吻,四条垂脊各有(gèyǒu)仙人、三兽,人称(rénchēng)“黄瓦财神庙”。(下图)

财神,是迷信的人们必要崇拜的神祇之一。因为(yīnwèi)崇拜财神,所以建有财神庙(cáishénmiào)。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财神庙建有十数座。最大的,当属前门外晓市(xiǎoshì)大街的财神庙,始建于康熙年间,占地(zhàndì)五亩,有房屋八十余(bāshíyú)间,佛像、神像总共三十尊。香火最旺盛的,当属广安门外六里桥西南的五显财神庙,据说始建于明代。然而规格最高的,当属鼓楼东大街这座增福财神庙,因为殿顶覆盖的是黄(huáng)琉璃瓦。

众所周知,黄琉璃瓦(liúlíwǎ)只有皇家的建筑才能使用,一般的庙宇是不可以用黄琉璃瓦的。如此一座(yīzuò)财神庙,为何顶用黄琉璃瓦覆盖?这给人以(gěirényǐ)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

原来这(zhè)座财神庙的(de)规模会不会像许多皇家寺院那样,高大的山门,钟鼓楼并立,殿宇多层?据1928年《北平特别(tèbié)市寺庙登记》中,这座庙名为增福财神庙,其建立年代失考,清光绪初年重修,“属私建”——这说法堪疑(kānyí):有(yǒu)皇帝(huángdì)的年代,私建小庙,岂容你用黄琉璃瓦?不过从这个(zhègè)记载中得知,民国时期此庙的规模就不大:“面积东西宽四丈八尺二寸,东面南北长一丈七尺九寸,西面南北长二丈六尺,房屋共四间半”——总共约120平方米。如此逼仄(bīzè)狭小,殿堂只有一座,不大可能建有山门、钟鼓楼。

那为何这么(zhème)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庙能用琉璃瓦?

据传说(jùchuánshuō)跟雍正皇帝有关。说雍正为(wèi)亲王时,住在雍亲王府(后改为雍和宫)。他去(qù)皇宫每次都要路过鼓楼东大街,经常在这个小庙前许愿。果然,后来雍正成功登基。想起这座小庙财神还真灵,于是下令(xiàlìng)对其进行重修,并使用了皇家才(cái)可以使用的明黄琉璃瓦。这小庙也就正式叫作“黄瓦财神庙”了。

这个说法其实站不住脚。为何?您看看北京市区(běijīngshìqū)地图就知道了:雍亲王上朝,出雍王府(今雍和宫)一直奔南,然后进东华门,这是最直也是最近的路线,不必(bùbì)绕鼓楼东大街的。再者说,如果雍正皇帝真有(zhēnyǒu)还愿之举的话(dehuà),那他就得大兴土木、为财神爷重塑金身了,哪能还让财神爷在这么憋屈的小(xiǎo)庙里栖身?

这座(zhèzuò)财神庙坐落于此、并用黄琉璃瓦,说明它有皇家的官方色彩,应该跟北(běi)(běi)边的宝泉局不无关系。明代,由财神庙西墙外进北锣鼓(luógǔ)巷,走不到(búdào)一里,即宝泉局。据《春明梦余录》:“宝泉局在皇城东北。”《燕都丛考》:“北锣鼓巷……北曰法通寺胡同(hútòng)(hútòng),又北曰琉璃寺胡同,又北曰净土寺胡同,又北曰纱络胡同,又北曰郎家胡同,又北曰千(qiān)佛寺胡同。” 《顺天府志》:“宝泉局西作厂在千佛寺东北,俗称其地为钱局。”在乾隆十五年的北京地图上,可以看到“宝泉局西厂”的位置:在千佛寺胡同东口路南。

宝泉局是做什么的?铸钱的。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初置宝源局于(yú)应天,铸‘大中通宝’钱”,“各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bìng)铸”。《春明梦余录》:“宝泉局在皇城东北。国初钱法专属工部(gōngbù)宝源局,自天启二年,始设户部钱局,以右侍郎督理之(zhī),名钱法堂(qiánfǎtáng),加炉制造,以济军兴。”

或问:千佛寺的“钱局”能算是“皇城东北”吗?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了:清代宝泉局下属(xiàshǔ)东、西、南、北四厂,全部位于东城界内(jiènèi)。东厂(dōngchǎng)在(zài)东四四条,南厂在钱粮胡同,北厂(běichǎng)在北新桥三条胡同,见于《宸垣识略》:“宝泉局南厂在钱粮胡同。”由此推断:此财神庙有可能是明清两代皇家宝泉局的管理机构,或许是户部官员的办公处吧,所以顶用黄(huáng)琉璃瓦。

揭秘黄瓦财神庙:为何覆琉璃瓦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