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生态成绩单再添重笔:这五种珍稀鸟类密云区首次记录
密云生态成绩单再添重笔:这五种珍稀鸟类密云区首次记录
密云生态成绩单再添重笔:这五种珍稀鸟类密云区首次记录近期,密境野保(yěbǎo)志愿者与观鸟爱好者在日常监测中陆续发现密云新纪录鸟种北棕腹鹰鹃、凤头鹰、白颈鸦(báijǐngyā)、田鸫、棕脸鹟莺等,不仅刷新了密云区鸟类多样性(duōyàngxìng)记录,更印证了当地生态系统(shēngtàixìtǒng)的持续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凤头鹰(学名:Accipiter trivirgatus)是中型猛禽。体大,具短羽冠。成年雄鸟(xióngniǎo)上体灰褐;两翼及尾具横斑;下体棕色;胸部具白色纵纹;腹部及大腿白色具近黑色粗横斑(cūhéngbān);颈白,有近黑色纵纹至喉,具两道(liǎngdào)黑色髭纹。亚成鸟及雌鸟似成年雄鸟,但下体纵纹及横斑均为褐色(hèsè),上体褐色较(jiào)淡。飞行(fēixíng)时两翼较同属鹰类短圆。
凤头(fèngtóu)鹰分布于印度(yìndù)次大陆、东南亚等,在中国见于西南、华南地区和台湾岛(táiwāndǎo)。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主要捕食蛙类、蜥蜴、鼠类及昆虫等,也吃鸟和小型(xiǎoxíng)哺乳动物。3—5月繁殖,巢多营于林中小河或池塘边的高大乔木上,巢较大,由树枝和嫩枝构成,内垫树叶(shùyè)。每次产卵2—3枚。
宋会强,密境中心野保志愿者,爱鸟国际特约摄影师,中国观鸟会(guānniǎohuì)会员。拥有多年观鸟和野生动植物拍摄经验。2022年CCTV-9纪录、CCTV-13新闻频道、北京新闻等(děng)栏目中多次(duōcì)接受采访。

白颈鸦(学名:Corv
白颈鸦(学名:Corvus pectoralis):是鸦科(yākē)、鸦属的鸟类。除颈背和胸有一白圈外,其余体羽(tǐyǔ)全黑。成鸟的后头、翕的上部延伸至上胸白色,这些白羽基部灰色,羽轴亦灰色;其他体羽黑色(hēisè);喉羽披针状;头和喉闪淡紫(zǐ)(dànzǐ)蓝光泽(guāngzé)(guāngzé);初级飞羽外翈闪淡绿光泽。雌雄同色。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白色部分不著,而呈土黄或浅褐色;黑色部分暗纯,且无紫绿色闪光。虹膜褐色;嘴、跗蹠、趾、爪均黑色。
常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树林灌丛中。白颈鸦除繁殖期外成小群活动,也(yě)与大嘴乌鸦混群。善行走(zǒu),性(xìng)机警,鸣声响亮,清晨到田野觅食(mìshí),傍晚飞回附近村落或林缘的树上(shàng)过夜。主要以蝗虫、蝼蛄、甲虫、毛虫、蜗牛、蛙、蜥蜴、小鸟等(děng)小型动物为食,也食农作物、植物种实、垃圾和腐肉。繁殖期在(zài)2-8月,在长江以北每年(měinián)繁殖1-2窝(wō),长江以南每年繁殖1-3窝,营巢于村寨附近的高大乔木上,以枯枝、毛发和纤维等材料构成碗状巢,窝卵数3-7枚。分布于中国的华北、西北、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越南也有分布。
密境中心野保(yěbǎo)志愿者,2020年成为密云区不老屯镇鸟类监测员,至今上传鸟类监测数据1390多次,记录鸟类277种。曾多次(céngduōcì)对受伤的鸟进行救助。2023年被评为最美(zuìměi)保水人。
田鸫(学名:Turdus pilaris)是鸫科、鸫属中型鸟类,个体(gètǐ)较一般(yìbān)鸫大(dà)。头顶、颈、腰淡蓝灰色,额和头顶有少许黑色纵纹,背栗褐色,两翅和尾黑褐色(hēihèsè),眉纹白色。下体白色,喉、胸缀锈黄色具(jù)黑褐色纵纹,下胸和两胁具黑褐色鳞(lín)状斑。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特别是通过它蓝灰色的头顶、颈、腰和栗褐色的背,很容易与其它鸫类相区别。
田鸫(dōng)主要栖息于(yú)白桦林、针叶林、混交林和林缘疏(shū)林灌丛地带。也栖息于沼泽及河流附近(fùjìn)的(de)疏林灌丛和无林的苔原草地等开阔地方,秋冬季也见于农田、果园和城镇公园以及人类住宅附近的树丛中。常成群活动,繁殖期多成群在一起营群巢。在地上或树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姓名(xìngmíng):李炳序 (网名:艾丹)
学校(xuéxiào):北京八十学校 初一
观鸟将近四年,在北京共记录(jìlù)到337种鸟。于2021年4月开始撰写自己的(de)公众号“艾丹的自然笔记”,已发布超过120篇原创文章。今年5月获得通州(tōngzhōu)观鸟赛一等奖,摄影作品曾进入2021年中国野生动物影像年赛(niánsài)复审,绘画(huìhuà)作品获得同届未成年组自然栖息地绘画优秀奖。
北棕腹鹰鹃(学名:Hierococcyx hyperythrus )中型青灰色鹃。尾部具横斑,胸部棕色。比鹰鹃体型更小,和其他鹰鹃属鸟类(niǎolèi)的区别在于上体(shàngtǐ)青灰色、头侧灰色、无髭纹(幼鸟除外)而腹部(fùbù)白色。颏部黑色而喉部偏白色。和霍氏鹰鹃的区别在于枕部具(zhěnbùjù)白斑、尾端棕色、体型更大且鸣声不同。虹膜(hóngmó)红色或黄色(huángsè),喙黑色而喙基、喙端为黄色。
叫声(jiàoshēng)连续似哨音(shàoyīn)的“ju~yi~juli”声,最后以快速的无序降音结束。
棕脸鹟莺,雀形目树莺科,(学名:Abroscopus albogularis)体型略小(10厘米)、色彩亮丽而有特色(tèsè)的(de)莺。头栗色,具(jù)黑色侧冠纹。上体绿,腰黄色(huángsè)。下体白,颏及喉杂黑色点斑,上胸沾黄。与栗头鹟莺的区别在头侧栗色,白色眼圈不显著且无翼斑(wúyìbān)。亚种flavifacies的脸部棕红色较重,上体色较深。栖于(qīyú)常绿林及竹林密丛。
王作明,密境中心野保志愿者,长期投身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凭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敏锐观察力,为区域(qūyù)生态保护贡献诸多(zhūduō)力量。

近期,密境野保(yěbǎo)志愿者与观鸟爱好者在日常监测中陆续发现密云新纪录鸟种北棕腹鹰鹃、凤头鹰、白颈鸦(báijǐngyā)、田鸫、棕脸鹟莺等,不仅刷新了密云区鸟类多样性(duōyàngxìng)记录,更印证了当地生态系统(shēngtàixìtǒng)的持续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凤头鹰(学名:Accipiter trivirgatus)是中型猛禽。体大,具短羽冠。成年雄鸟(xióngniǎo)上体灰褐;两翼及尾具横斑;下体棕色;胸部具白色纵纹;腹部及大腿白色具近黑色粗横斑(cūhéngbān);颈白,有近黑色纵纹至喉,具两道(liǎngdào)黑色髭纹。亚成鸟及雌鸟似成年雄鸟,但下体纵纹及横斑均为褐色(hèsè),上体褐色较(jiào)淡。飞行(fēixíng)时两翼较同属鹰类短圆。
凤头(fèngtóu)鹰分布于印度(yìndù)次大陆、东南亚等,在中国见于西南、华南地区和台湾岛(táiwāndǎo)。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主要捕食蛙类、蜥蜴、鼠类及昆虫等,也吃鸟和小型(xiǎoxíng)哺乳动物。3—5月繁殖,巢多营于林中小河或池塘边的高大乔木上,巢较大,由树枝和嫩枝构成,内垫树叶(shùyè)。每次产卵2—3枚。
宋会强,密境中心野保志愿者,爱鸟国际特约摄影师,中国观鸟会(guānniǎohuì)会员。拥有多年观鸟和野生动植物拍摄经验。2022年CCTV-9纪录、CCTV-13新闻频道、北京新闻等(děng)栏目中多次(duōcì)接受采访。

白颈鸦(学名:Corvus pectoralis):是鸦科(yākē)、鸦属的鸟类。除颈背和胸有一白圈外,其余体羽(tǐyǔ)全黑。成鸟的后头、翕的上部延伸至上胸白色,这些白羽基部灰色,羽轴亦灰色;其他体羽黑色(hēisè);喉羽披针状;头和喉闪淡紫(zǐ)(dànzǐ)蓝光泽(guāngzé)(guāngzé);初级飞羽外翈闪淡绿光泽。雌雄同色。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白色部分不著,而呈土黄或浅褐色;黑色部分暗纯,且无紫绿色闪光。虹膜褐色;嘴、跗蹠、趾、爪均黑色。
常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树林灌丛中。白颈鸦除繁殖期外成小群活动,也(yě)与大嘴乌鸦混群。善行走(zǒu),性(xìng)机警,鸣声响亮,清晨到田野觅食(mìshí),傍晚飞回附近村落或林缘的树上(shàng)过夜。主要以蝗虫、蝼蛄、甲虫、毛虫、蜗牛、蛙、蜥蜴、小鸟等(děng)小型动物为食,也食农作物、植物种实、垃圾和腐肉。繁殖期在(zài)2-8月,在长江以北每年(měinián)繁殖1-2窝(wō),长江以南每年繁殖1-3窝,营巢于村寨附近的高大乔木上,以枯枝、毛发和纤维等材料构成碗状巢,窝卵数3-7枚。分布于中国的华北、西北、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越南也有分布。
密境中心野保(yěbǎo)志愿者,2020年成为密云区不老屯镇鸟类监测员,至今上传鸟类监测数据1390多次,记录鸟类277种。曾多次(céngduōcì)对受伤的鸟进行救助。2023年被评为最美(zuìměi)保水人。

田鸫(学名:Turdus pilaris)是鸫科、鸫属中型鸟类,个体(gètǐ)较一般(yìbān)鸫大(dà)。头顶、颈、腰淡蓝灰色,额和头顶有少许黑色纵纹,背栗褐色,两翅和尾黑褐色(hēihèsè),眉纹白色。下体白色,喉、胸缀锈黄色具(jù)黑褐色纵纹,下胸和两胁具黑褐色鳞(lín)状斑。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特别是通过它蓝灰色的头顶、颈、腰和栗褐色的背,很容易与其它鸫类相区别。
田鸫(dōng)主要栖息于(yú)白桦林、针叶林、混交林和林缘疏(shū)林灌丛地带。也栖息于沼泽及河流附近(fùjìn)的(de)疏林灌丛和无林的苔原草地等开阔地方,秋冬季也见于农田、果园和城镇公园以及人类住宅附近的树丛中。常成群活动,繁殖期多成群在一起营群巢。在地上或树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姓名(xìngmíng):李炳序 (网名:艾丹)
学校(xuéxiào):北京八十学校 初一
观鸟将近四年,在北京共记录(jìlù)到337种鸟。于2021年4月开始撰写自己的(de)公众号“艾丹的自然笔记”,已发布超过120篇原创文章。今年5月获得通州(tōngzhōu)观鸟赛一等奖,摄影作品曾进入2021年中国野生动物影像年赛(niánsài)复审,绘画(huìhuà)作品获得同届未成年组自然栖息地绘画优秀奖。

北棕腹鹰鹃(学名:Hierococcyx hyperythrus )中型青灰色鹃。尾部具横斑,胸部棕色。比鹰鹃体型更小,和其他鹰鹃属鸟类(niǎolèi)的区别在于上体(shàngtǐ)青灰色、头侧灰色、无髭纹(幼鸟除外)而腹部(fùbù)白色。颏部黑色而喉部偏白色。和霍氏鹰鹃的区别在于枕部具(zhěnbùjù)白斑、尾端棕色、体型更大且鸣声不同。虹膜(hóngmó)红色或黄色(huángsè),喙黑色而喙基、喙端为黄色。
叫声(jiàoshēng)连续似哨音(shàoyīn)的“ju~yi~juli”声,最后以快速的无序降音结束。

棕脸鹟莺,雀形目树莺科,(学名:Abroscopus albogularis)体型略小(10厘米)、色彩亮丽而有特色(tèsè)的(de)莺。头栗色,具(jù)黑色侧冠纹。上体绿,腰黄色(huángsè)。下体白,颏及喉杂黑色点斑,上胸沾黄。与栗头鹟莺的区别在头侧栗色,白色眼圈不显著且无翼斑(wúyìbān)。亚种flavifacies的脸部棕红色较重,上体色较深。栖于(qīyú)常绿林及竹林密丛。
王作明,密境中心野保志愿者,长期投身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凭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敏锐观察力,为区域(qūyù)生态保护贡献诸多(zhūduō)力量。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